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泉州游学

 

说起泉州,有这样一句话:半城烟火半城仙,走在泉州的街头,文化的气息在古城的每一处不期而遇,不需要刻意的探寻。去府文庙拜谒孔圣人,朝圣国学;到开元寺礼佛,看桑莲古迹;到古清净寺,看具有欧洲古典式风格伊斯兰教建筑。方圆百里之内,本地先贤、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,各种文化,各路神仙,和谐共处。

 

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,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是曾经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的东方第一大港,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光明之城。在地理上,北承福州,南接门,东望台湾,海岸线漫长曲折,多港湾,可以避免风浪侵袭,而宽阔的入海河口,为舟船停泊,安全卸货提供了保障。再加上没有寒冷的冬天,十分适合作为海上贸易重镇。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,唐朝的时候就成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。唐代中期以后,中原战乱,陆路丝绸之路逐渐湮塞。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路交通,成为沟通中外的主要通路,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往来于此。伊斯兰教、印度教、古基督教、摩尼教、犹太教、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开来。

 

战国时,泉州属闽越之地。秦代在全国设置郡县,泉州属闽中郡。唐时环城遍植刺桐树,故而得名:刺桐城,简称刺桐。而泉州之所以被称为泉州,是因为清源山。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区东南方向,是海拔366.4米的一座山。座山山势陡峭,山体蜿蜒起伏,山上古木参天,林间幽谷清幽,有东南第一名山美誉。传老子在此显圣,一气化三清,成就了三清之源的清源山。山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,城因山得名泉州

 

青牛西去,紫气东来

 

清源山老君岩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、雕技最绝、年代最远的老子石雕造像。造像雕于宋代,石像高5.1米,厚7.2米,宽7.3米,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。老君席地而坐,右手凭几,左手扶膝,双腿盘屈,体态安闲。面目和蔼慈祥,脸含笑意,双目有神,静观众生,独具神韵,更显道家天人合一、道法自然、大道至简的庄严意境。

 

IMG_0969.jpeg

 

老君岩造像也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。这一大型的石雕像需要雄厚的社会财富为保障,体现了泉州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文脉,也反应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、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。

 

顺着山势,拾阶而上,不多远就到了弘一法师舍利塔,塔仿木藻井结构。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"千古江山留胜迹,一林风月伴高僧"的石刻。墓前有法师遗墨悲欣交集”摩崖石刻。

 

IMG_0971.jpeg

 

弘一法师一生63年,在俗39年,在佛24年。观其一生,半为艺术半为佛。其一生,光明磊落,潇洒飘逸,道德文章,高山仰止。

 

IMG_0973.jpeg

 

缘起,我在人群中看见你;缘落,我看见你在人群中。缘起则聚,缘尽则散。若流年有爱,就心随花开,若时光逝去,就珍惜过往。

 

我们的一生是一个在得失之间的自我修行,是一场生命体验的历程。在这个人生历程里,我们会经历许多的事情,总归离不了悲欢离合,也只有尝过了人生中的各种滋味,才有了生命的成长和成熟。

 

唯有悲欣交集方能无上清凉

 

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。法师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,与泉州因缘尤深,在此停留14年,并圆寂于此。1934年,弘一法师曾在开元寺尊胜院居住数月,以弘扬律法,现今院内仍保留着当时法师下榻处。而开元寺南门山门廊柱上的楹联此地古称佛国,遍地都是圣人亦为法师所书。

 

开元寺是始建于唐代,从公元686年至今香火旺盛,是沿海最大的佛教寺院,历经千余年的发展,除了佛教的主体建筑外,这里还能发现道教、婆罗门教、甚至基督教留下的痕迹。开元寺不在山中,坐落在最繁华的市井,紫云屏一墙之隔,将尘世与佛国世界相隔。

 

开元寺最有标志性的建筑,就是它的双塔,亦称紫云双塔。

 

IMG_1014.jpeg

d0edf8c9e9633bbbef5f858e146ac55

IMG_1012.jpeg

 

东塔名镇国塔,高48.27米,西塔名仁寿塔,高44米,分五层,立四门,设四龛,双塔系花岗石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,耸立于拜亭两侧的广场中,相距约200米,东西对峙,巍峨壮观。

 

“ 半城烟火半城仙 ”,相较于北方皇家寺院的庄严肃穆,开元寺更显包容、灵动、多元化。从五方佛到各种精美的浮雕,充分呈现了异域风采和本地文化的相互交融。更充分证明了泉州多元宗教的历史特色。

 

此处古称佛国,满街是圣人。

 

一个文化需要源远流长,就需要包容,需要与时俱进,需要符合当下的人情味,需要生活化和烟火气,只有这样才有温暖人心的亲和力,只有这样才有同频共振的凝聚力,只有这样才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