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  德  修  养

 

     

        功德与修养,看去似是游离于功外的劝善之说,实际与养生两位一体,密不可分。前人养生有成就者,都非常注重功德修养。历来就有“信为功本,德为功母”、“功从德上来,德为功之源”之说。常言道:“本固枝荣”。本功法之修炼者只有学好功德与修养,才可算入门第一步,并须在养生中时刻反省、品悟、提高。圆觉老师指出,鹤功是修德的功法,修炼的主体就是修德。动功静功是锻炼,工作生活是修炼,功名利禄是考验,闭上眼睛是检验。修炼的效果直接决定锻炼的效果,修炼的水平也直接决定了锻炼所能达到的境界。鹤功问世四十年,今天对德的修炼非但不能淡化,还更具弘扬传统文化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内涵。因此,不能把功德修养当作唱高调、喊口号,或泛泛而谈的劝善之说。

 

        “德”,常与“道”合称,故讲德必先论道。通俗地说,道可以解释为宇宙大自然的最精微的原始“物质”及其固有的能力与运动规律。道是一种原始精微物质,宇宙中的一切事物,都由道而组成;在每一具体事物中,道又是维持该事物平衡与变化的内在力量。它遍布宇宙,无处不有。德,为道之用,是道之本性的具体体现,是事物运动的规律。“道生之,德蓄之,物形之,势成之,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”宇宙万物,莫不是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,因而对各个事物均有一定的准则,这就是德。

 

        德为万物之鼎,它能容纳一切阴阳物质,也能通过相克的关系化掉一切邪恶的物质,德长邪退,德减邪进。

 

        关于德的内涵,虽然因时代、社会、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,但是,我们认为,具有普遍意义的德,必然应是合于道的。总结这些德之含义,集中的特点即是“无我”和“奉献”,这一点应是适用于全人类的。按照道的要求去做,即道之用,就是德;而道之用,也就是行,行便是功,合称之为“功德”。

 

        在世俗中,“德”的含义也是多方面的,它体现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,也就是“社会道德”。如“廉洁不贪”、“守正不淫”、“扶助人才”、“提拔后进”、“宽厚待人”、“忍辱谅解”等。

 

        关于“德”字,《德经》中曾辟有专章论述,即第三十八章。老子说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,而无以为;下德为之,而有以为;上仁为之,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,而有以为。”我们从修心养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章,认为老子是从有为和无为两个方面来讲德的,而他的态度则是崇尚无为,贬斥有为。

 

        本功法对于功德,就是以老子所说的“上德”和慧能大师所说的“功德”为最高要求的。无论是老子的“上德”还是六祖的“功德”,都是上乘的无为大法。其核心就是:“诸法无我”,合于自然之真如大道。

 

        养生必须强调功德修养,“养生不修德,能场不纯净;修德不养生,道法不速生。”养生以合道为目标,而“若德之不修,则离道远矣。”

 

        养生与功德修养密不可分,还是由养生锻炼的特殊规律决定的。凡是练习养生法,不论哪种功法,最首要的一条就是“放松与入静”,放松是入静的前提,入静是放松的结果。养生之所以要求入静,是因为只有入静,排除各种杂念,才利于真气运行。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,那就很难入静,即使暂时入静,也难持之以恒,当然也就谈不上养生锻炼了。因此,进行道德修养不仅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,而且也是养生修炼所必需。